我市共有基层党组织5503个,其中机关事业单位党组织2469个,嘎查村党组织650个,社区党组织119个,“两新”组织党组织971个,共有党员102659名。近年来,我市扎实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、向纵深发展,全力做好“抓基层、打基础”工作,推动基层党建工作全面进步、全面过硬。
学思践悟 持续淬炼党性修养
市委坚持把“两学一做”学习教育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基础工程来抓,分领域制定了8个具体指导意见推进实施,派出13个调研指导组全过程、全覆盖督查指导,先后召开旗县区和市直机关现场观摩推进会,推动“两学一做”学习教育融入日常、抓在经常。
——在“深学”上下功夫。市委各常委带头落实“六个一”要求、带头讲党课、带头开展专题研讨、带头参加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,为广大党员干部示范打样。采取窗口单位定期学、执法部门夜校学、服务行业周末学、年老党员上门送学等方式,保证了学习教育无盲区、全覆盖。党的十九大后,采取党校集中轮训、领导干部宣讲、专家授课辅导等多种形式,开展理论宣讲800多场次,累计培训党员干部40多万人次,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进农村、进牧区、进机关、进社区、进企业、进校园。
——在“实做”上下功夫。深入开展“党支部建设年”活动,分农村牧区、街道社区等5个领域,扎实推进组织设置、班子建设等8个规范化建设,严格落实“三会一课”制度,4809个党支部全部确定“固定党日”。深化党员志愿服务、“戴党徽、亮身份、当先锋”等活动,8000余名干部投入脱贫攻坚主战场,2.2万名机关党员干部深入社区开展志愿服务,党员干部“扎根基层、奉献基层、建功基层”蔚然成风,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更加具体实在、可视可感。
——在“真改”上下功夫。把解决问题作为推进学习教育的根本目标,建立问题清单、责任清单、整改清单,解决基层实际问题18348个。结合“村霸”“蝇贪”专项整治,突出抓好相对后进嘎查村党组织排查整顿,67个相对后进党支部全部转化升级。扎实抓好基层党建七项重点工作,建立健全防止党员失联、党代表和党员违纪违法通报和及时处理、基层党组织按期换届提醒督促等长效机制,基层党组织弱化、虚化、边缘化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,全面从严治党要求真正落实到了每个支部、每名党员。
理论是行动的先导,思想是前进的旗帜。“两学一做”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深入开展,使广大党员干部受到了严肃的党内政治生活锻炼,进一步坚定了理想信念、强化了宗旨意识,在推动全市各项事业发展中展现了新担当、新作为。
分类管理 有效激发党员活力
积极探索加强和改进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新途径,构建起以“严把入口—量化管理—畅通出口”为主要内容的“全链条”管理机制,党员教育管理的制度化、规范化、科学化水平显著提高。
——严格发展程序,把好党员“入口”。针对发展党员标准不统一、把关不严格等问题,坚持把政治觉悟、工作能力、群众公认等作为发展标准,制定《巴彦淖尔市发展党员工作流程》,编印《发展党员全程纪实手册》,严格按照5个阶段、25道程序发展党员,对每一个环节进行详细记录,做到“一人一档”“一事一记”“一步一审”,确保发展党员标准严格、程序规范、责任明确。2016年以来,全市新发展党员2379名,全部实现全程纪实。
——分类量化考评,加强日常管理。针对党员教育管理中出现的组织活动难、发挥作用难、考核激励难等问题,根据党员职务、年龄、从业情况等特点,将党员划分为农村牧区、街道社区、机关(事业)单位、非公企业、社会组织五个类别,分类党员设置考评指标,对党员履职情况和党性状况进行差异化考核,做到“量体裁衣”、精准考评。党支部每季度召开党员大会对党员进行量化打分,年底汇总评分,按优秀、合格、警示、不合格4个档次评价定级。
——强化结果运用,畅通党员“出口”。对年终评为优秀党员的进行表彰奖励,在评先选优、推荐“两代表一委员”中优先考虑;对评为合格党员的进一步加强教育管理,促其晋位升级;对评定为“警示”档次的党员采取诫勉谈话、专人帮带等形式,帮助其转化提高;对评定为“不合格”档次的党员,组织学习培训,进行“回炉”教育。连续两年评定为“不合格”档次的,采取劝退或开除等方式进行组织处理。2016年以来,全市共表彰奖励优秀党员3380名,处置不合格党员119名。
通过实施党员“全链条”管理机制,促使先进党员有荣誉感、普通党员有紧迫感、后进党员有危机感,增强了党员创先争优意识,激发了党员干事创业、服务群众的内在动力。
突出特色 分领域创设党建载体
以“北疆先锋”工程为统领,以强化政治功能和提升组织力为重点,根据不同领域党组织和党员实际创设务实管用的活动载体,推动基层党建与中心工作深度融合。
农村牧区围绕“富民党建”,全力做好抓党建促脱贫攻坚。全市1063个单位组成137个工作队组团帮扶385个贫困嘎查村,投入各类帮扶资金1.8亿元。选派611名第一书记驻村蹲点开展工作,帮助争取扶贫项目419个,落实各类帮扶资金9700多万元。全面推行“党建+互联网”服务模式,由嘎查村党组织牵头,以党员产业带头人为骨干,充分利用旗、镇、村、组四级电商服务平台,为群众提供网上代购、农畜产品代销、信息咨询、技术指导等服务,进一步拓宽了农牧民增收渠道。着眼于完善党领导下的乡村治理机制,探索推行了村民小组“微治理”、“五人小组”工作法、社会矛盾多元化解等好做法好经验。
边境地区围绕“固边党建”,大力推行“一校一队一车一户一业”“五个一”边疆特色党建模式。“一校”,即组建草原流动党校。整合边境师资力量建立流动党校16个、组建流动宣讲团39支,设立流动宣传点184个,实现对农牧民党员的教育培训常态化、全覆盖。“一队”即组建党员流动综合服务队。由党支部和党员牵头,组织成立党员流动综合服务队、志愿服务队198支,为驻地企业提供有偿服务,为边远牧民提供志愿服务。“一车”即开通爱民固边直通车。2个边境旗县开通爱民固边直通车17辆,定期为群众代购生活用品、生产资料,解决牧区群众吃菜难、看病难、购物难等问题,被称为“草原上的及时雨”。“一户”即设立党员中心户。将边境牧区217户思想觉悟高、群众基础好的党员户确定为中心户,组织周边牧民开展政策宣传、矛盾调处、治安联防等活动,激活了基层党组织的“末梢神经”,筑起守卫北疆的“红色堡垒”。“一业”即发展富民产业。带动群众发展种养殖业、牧家乐旅游、民族手工艺制品等特色产业,促进牧民增收致富。通过深化拓展“五个一”党建模式,在加强边境地区组织建设、服务农牧民的同时,有力维护了边疆稳定。中央电视台、人民日报、组织人事报等中央媒体先后采访报道。
城镇社区围绕“暖心党建”,持续深化“1+N”区域化党建模式,11个街道全部实行大工委制,119个社区全部与辖区单位组建了“联合党委”,推行“一站式”便民服务模式,城市基层党建的系统性、共驻共建的积极性、为民服务的便捷性进一步增强。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围绕“连心党建”,扎实推进“两个覆盖”工作,党组织覆盖率分别达到73.4%、72.9%。广泛开展“双强六好”创建活动,打造了紫金公司、蒙羊牧业、五原套海个私协会等53个示范点。机关单位围绕“活力党建”,扎实推进“四型”机关建设,健全完善“一岗双责”、党建和业务“双目标”考核等长效机制,有效解决机关党建“灯下黑”问题。国有企业围绕“聚力党建”,完善“双向进入、交叉任职”领导体制,广泛开展党组织和党员公开承诺践诺、党员示范岗活动,实现党建工作与企业发展互促互进。
紧扣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实际创设党建活动载体,不断激发、释放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力、战斗力和向心力,使党的政治优势、组织优势、群众工作优势转化成为推动实现塞上江南、绿色崛起的发展优势。
强基固本 全面提升保障水平
抓基层、打基础,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坚强战斗堡垒,必须有实实在在的人、财、物作保障。各级党组织坚持政策向基层倾斜、资源向基层下沉,真心实意重视基层,真金白银投入基层,基层党组织基础保障水平得到明显改善和加强。
硬件保障方面,重点抓嘎查村、社区活动阵地建设,650个嘎查村活动场所全部达到规范化建设要求,其中高标准492个,占75.7%;推动活动场所建设向村民小组延伸,新建村民小组活动场所734个。全市119个社区办公活动场所面积100%达标。经费保障方面,重点落实好四项经费保障机制,嘎查村、社区和农牧场分场年工作(专项)经费分别达到8万元、21.2万元和5万元;嘎查村党组织书记年基本报酬平均达到2.3万元、村主任达到2.2万元、其他成员达到1.8万元,社区工作人员月平均工资达到3320元,均达到或超过自治区规定标准。特别是针对“农牧场党建基础薄弱、投入不足”的问题,配套资金2052万元,新建、改扩建农牧渔场分场活动阵地48个,每年为每个分场划拔党建工作经费5万元,农牧渔场党建工作由短板变成了亮点。集体经济保障方面,全面开展嘎查村集体经济“清零递增”行动,积极探索土地承租、项目带动、入股分红、村企合作等多元化增收模式,2016年以来,全市消除集体经济“空壳村”101个,650个嘎查村全部实现有集体经济收入,年收入5万元以上的364个,占56%,年收入20万元以上的35个,占5.4%,为实现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党旗指引前进方向,党旗凝聚发展力量。站在新时代新起点,我市将继续大力推进“北疆先锋”工程,以提升组织力、强化政治功能为重点,着力做好巩固、提升“两篇文章”,推动基层党建工作再上新台阶,让党的旗帜在每一个基层阵地上高高飘扬。